Redis高级 (二)
redis基础回顾
- 数据格式
- string
- set key value
- get key
- setex key second value 原子性 redssion
- ttl key 查看过期时间
- hash
- hset key field value
- hget key field
- hgetall key
- list
- LPUSH key value
- LRANGE key start stop
- RPOP key
- set
- SADD key value
- SMEMBERS key
- SREM key value
- SDIFF key1 key2 key1包含的内容要大于key2
- zset
- ZADD key score value
- ZRANGE key start stop WITHSCORES 分数从低到高
- ZREVRANGE key start stop WITHSCORES 分数从高到低
- ZREM key member
- string
- 持久化
- RDB
- 快照存储,有延时性
- 手动触发方式,save和bgsave命令
- bgsave命令是针对save阻塞问题做的优化。Redis内部所有涉及到RDB操作都采用bgsave的方式,save命令可以放弃使用。
- bgsave是fork出来一个子进程去处理,不影响主进程的使用
- save second changes redis.conf中关于rdb的配置
- RDB存储效率高,恢复速度快,适合备份数据使用
- 缺点
- 有延时性
- fork子进程会损失一定的性能
- 版本不兼容,redis各个版本之间RDB的格式不统一
- 数据量非常大时,效率低,fork子进程会占用大量内存,影响磁盘IO
- AOF
- 每次修改的记录,只存储最后一次修改的记录,避免日志过大
- 延时小,最多损失1秒的数据
- 有三种写的策略
- always(每次):每次写入操作均同步到AOF文件中,数据零误差,性能较低,不建议使用。
- everysec(每秒):每秒将缓冲区中的指令同步到AOF文件中,在系统突然宕机的情况下丢失1秒内的数据 数据准确性较高,性能较高,建议使用,也是默认配置
- no(系统控制):由操作系统控制每次同步到AOF文件的周期 整体过程不可控
- 有三种写的策略
- 一般生产环境中会同时使用RDB和AOF作为备份方式
- 重启时,会优先使用AOF来恢复数据
- RDB
Redis高级
1. 数据删除与淘汰策略
1.1 过期数据
1.1.1 Redis中的数据特征
Redis是一种内存级数据库,所有数据均存放在内存中,内存中的数据可以通过TTL指令获取其状态
XX :具有时效性的数据
-1 :永久有效的数据
-2 :已经过期的数据 或 被删除的数据 或 未定义的数据
过期的数据真的删除了吗?
1.1.2 Redis中的数据特征
CPU比较忙
1.1.3 时效性数据的存储结构
过期,只针对key, 过期数据hash结构,key-过期key,field 内存地址,value 过期时间,额外占用内存空间
1.1.4 数据删除策略
- 定时删除
- 惰性删除
- 定期删除
1.1.5 数据删除策略的目标
在内存占用与CPU占用之间寻找一种平衡,顾此失彼都会造成整体redis性能的下降,甚至引发服务器宕机或 内存泄露
小结
过期数据的概念
时效性数据的存储结构
过期数据处理方式
定时删除
惰性删除
定期删除
1.2 数据删除策略
1.2.1 定时删除
创建一个定时器,当key设置有过期时间,且过期时间到达时,由定时器任务立即执行对键的删除操作
优点:节约内存,到时就删除,快速释放掉不必要的内存占用
缺点:CPU压力很大,无论CPU此时负载量多高,均占用CPU,会影响redis服务器响应时间和指令吞吐量
总结:用处理器性能换取存储空间(拿时间换空间)
理解: 数据量特别大的时候
1.2.2 惰性删除
数据到达过期时间,不做处理。等下次访问该数据时
1. 如果未过期,返回数据
2. 发现已过期,删除,返回不存在
优点:节约CPU性能,发现必须删除的时候才删除
缺点:内存压力很大,出现长期占用内存的数据
总结:用存储空间换取处理器性能(拿时间换空间)
不得不删除的时候,才删除。
1.2.3 定期删除
两种方案都走极端,有没有折中方案?
Redis启动服务器初始化时,读取配置server.hz的值,默认为10
每秒钟执行server.hz次serverCron() ->databasesCron()->activeExpireCycle()
activeExpireCycle()对每个expires[*]逐一进行检测,每次执行250ms/server.hz
- 对某个expires[*]检测时,随机挑选W个key检测
- 如果key超时,删除key
- 如果一轮中删除的key的数量>W*25%,循环该过程
- 如果一轮中删除的key的数量≤W25%,检查下一个expires[],0-15循环
- W取值=ACTIVE_EXPIRE_CYCLE_LOOKUPS_PER_LOOP属性值
- 参数current_db用于记录activeExpireCycle() 进入哪个expires[*] 执行
- 如果activeExpireCycle()执行时间到期,下次从current_db继续向下执行
0-15 ,16个database,循环操作,找出过期的数据,并进行删除
特点总结:
周期性轮询redis库中的时效性数据,采用随机抽取的策略,利用过期数据占比的方式控制删除频度
- 特点1:CPU性能占用设置有峰值,检测频度可自定义设置
- 特点2:内存压力不是很大,长期占用内存的冷数据会被持续清理
- 总结:周期性抽查存储空间(随机抽查,重点抽查)
1.2.4 删除策略比对
- 定时删除
- 节约内存,无占用
- 不分时段占用CPU资源,频度高
- 拿时间换空间
- 惰性删除
- 内存占用严重
- 延时执行,CPU利用率高
- 拿空间换时间
- 定期删除
- 内存定期随机清理
- 每秒花费固定的CPU资源维护内存
- 随机抽查,重点抽查
1.3 数据淘汰策略(数据逐出算法)
1.3.1 新数据进入检测
当新数据进入redis时,如果内存不足怎么办?
- Redis使用内存存储数据,在执行每一个命令前,会调用freeMemoryIfNeeded()检测内存是否充足。如果内存不满足新 加入数据的最低存储要求,redis要临时删除一些数据为当前指令清理存储空间。清理数据的策略称为逐出算法。
- 注意:逐出数据的过程不是100%能够清理出足够的可使用的内存空间,如果不成功则反复执行。当对所有数据尝试完毕, 如不能达到内存清理的要求,将出现错误信息 (error) OOM command not allowed when used memory >’maxmemory’
1.3.2 影响数据淘汰的相关配置
最大可使用内存,即占用物理内存的比例,默认值为0,表示不限制。生产环境中根据需求设定,通常设置在50%以上
1
maxmemory ?mb
每次选取待删除数据的个数,采用随机获取数据的方式作为待检测删除数据。
1
maxmemory-samples count
对数据进行删除的选择策略
1
maxmemory-policy policy
1.3.3 数据淘汰策略 (policy)
- 检测易失数据(可能会过期的数据集server.db[i].expires ),redis中的数据,尽量不要存储不过期的数据
- volatile-lru:挑选最近最少使用的数据淘汰 ,一般采用的策略
- volatile-lfu:挑选最近使用次数最少的数据淘汰
- volatile-ttl:挑选将要过期的数据淘汰
- volatile-random:任意选择数据淘汰
- 检测全库数据(所有数据集server.db[i].dict )
- allkeys-lru:挑选最近最少使用的数据淘汰
- allkeys-lfu:挑选最近使用次数最少的数据淘汰
- allkeys-random:任意选择数据淘汰
- 放弃数据驱逐
- no-enviction(驱逐):禁止驱逐数据(redis4.0中默认策略),会引发错误OOM(Out Of Memory)
1.3.4 数据淘汰策略配置依据
- 使用INFO命令输出监控信息,查询缓存 hit 和 miss 的次数,根据业务需求调优Redis配置
2. 主从复制
2.1 主从复制简介
2.1.1 高可用
互联网“三高”架构
1. 高并发
2. 高性能
场景:一家公司一年服务宕机次数为三次
1. 服务器宕机4小时27分15秒
2. 服务器宕机11分36秒
3. 服务器宕机2分16秒
可用性计算公式:
宕机时间:4小时27分15秒+11分36秒+2分16秒=4小时41分7秒=16867秒
总时间:1年=3652460*60=31536000秒
可用性= (31536000 - 16867)/31536000 * 100% =99.9465151%
业界可用性目标5个9,即99.999%,即服务器年宕机时长低于315秒,约5.25分钟
你的“Redis”是否高可用?
- 单机redis的风险与问题
- 问题1.机器故障
- 现象:硬盘故障、系统崩溃
- 本质:数据丢失,很可能对业务造成灾难性打击
- 结论:基本上会放弃使用redis
- 问题2.容量瓶颈
- 现象:内存不足,从16G升级到64G,从64G升级到128G,无限升级内存
- 本质:穷,硬件条件跟不上
- 结论:放弃使用redis
- 问题1.机器故障
- 结论
- 为了避免单点Redis服务器故障,准备多台服务器,互相连通。将数据复制多个副本保存在不同的服 务器上,连接在一起,并保证数据是同步的。即使有其中一台服务器宕机,其他服务器依然可以继续 提供服务,实现Redis的高可用,同时实现数据冗余备份。
redis,mysql 都是写少读多,读 slave 从服务器承担的,负载均衡策略
多台服务器连接方案
- 提供数据方:master
- 主服务器,主节点,主库
- 主客户端
- 接收数据方:slave
- 从服务器,从节点,从库
- 从客户端
- 需要解决的问题:
- 数据同步(master的数据复制到slave中)
2.1.2 主从复制的概念
概念:主从复制即将master中的数据即时、有效的复制到slave中
特征:一个master可以拥有多个slave,一个slave只对应一个master
职责:
1. master:
2. slave:
1. 读数据
2. 写数据(禁止)
2.1.3 主从复制的作用
1. 读写分离:master写、slave读,提高服务器的读写负载能力,mysql也要读写分离
2. 负载均衡:基于主从结构,配合读写分离,由slave分担master负载,并根据需求的变化,改变slave的数 量,通过多个从节点分担数据读取负载,大大提高Redis服务器并发量与数据吞吐量
3. 故障恢复:当master出现问题时,由slave提供服务,实现快速的故障恢复
4. 数据冗余:实现数据热备份,是持久化之外的一种数据冗余方式
5. 高可用基石:基于主从复制,构建哨兵模式与集群,实现Redis的高可用方案
2.2 主从复制工作流程
2.2.1 主从复制的工作流程(三个阶段)
主从复制过程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
1. 建立连接阶段(即准备阶段)
2. 数据同步阶段
3. 命令传播阶段
2.2.1.1 阶段一:建立连接阶段
建立slave到master的连接,使master能够识别slave,并保存slave端口号
建立连接阶段工作流程
- 步骤1:设置master的地址和端口,保存master信息
- 步骤2:建立socket连接
- 步骤3:发送ping命令(定时器任务)
- 步骤4:身份验证
- 步骤5:发送slave端口信息 ,至此,主从连接成功!
- 当前状态:
- slave:保存master的地址与端口
- master:保存slave的端口
- 总体:之间创建了连接的socket
主从连接(slave连接master)
方式一:客户端发送命令
1
slaveof masterip masterport
方式二:启动服务器参数
1
redis-server --slaveof masterip masterport
方式三:服务器配置
1
slaveof masterip masterport
slave系统信息:
1. master_link_down_since_seconds 2. masterhost & masterport
master系统信息
1. slave_listening_port(多个)
主从断开连接
断开slave与master的连接,slave断开连接后,不会删除已有数据,只是不再接受master发送的数据
1 | slaveof no one |
授权访问
master客户端发送命令设置密码
1
requirepass password
master配置文件设置密码
1
2config set requirepass password
config get requirepassslave客户端发送命令设置密码
1
auth password
slave配置文件设置密码
1
masterauth password
slave启动服务器设置密码
1
redis-server –a password
2.2.1.2 阶段二:数据同步阶段工作流程
- 在slave初次连接master后,复制master中的所有数据到slave
- 将slave的数据库状态更新成master当前的数据库状态
数据同步阶段工作流程
步骤1:请求同步数据
步骤2:创建RDB同步数据
步骤3:恢复RDB同步数据
步骤4:请求部分同步数据
步骤5:恢复部分同步数据,至此,数据同步工作完成!
当前状态:
slave:具有master端全部数据,包含RDB过程接 收的数据
master:保存slave当前数据同步的位置
总体:之间完成了数据克隆
数据同步阶段master说明
如果master数据量巨大,数据同步阶段应避开流量高峰期,避免造成master阻塞,影响业务正常执行
复制缓冲区大小设定不合理,会导致数据溢出。如进行全量复制周期太长,进行部分复制时发现数据已 经存在丢失的情况,必须进行第二次全量复制,致使slave陷入死循环状态。
1
repl-backlog-size ?mb
master单机内存占用主机内存的比例不应过大,建议使用50%-70%的内存,留下30%-50%的内存用于执 行bgsave命令和创建复制缓冲区
数据同步阶段slave说明
为避免slave进行全量复制、部分复制时服务器响应阻塞或数据不同步,建议关闭此期间的对外服务
1
slave-serve-stale-data yes|no
数据同步阶段,master发送给slave信息可以理解master是slave的一个客户端,主动向slave发送 命令
多个slave同时对master请求数据同步,master发送的RDB文件增多,会对带宽造成巨大冲击,如果 master带宽不足,因此数据同步需要根据业务需求,适量错峰
slave过多时,建议调整拓扑结构,由一主多从结构变为树状结构,中间的节点既是master,也是 slave。注意使用树状结构时,由于层级深度,导致深度越高的slave与最顶层master间数据同步延迟 较大,数据一致性变差,应谨慎选择
零拷贝:
2.2.1.3 阶段三:命令传播阶段
- 当master数据库状态被修改后,导致主从服务器数据库状态不一致,此时需要让主从数据同步到一致的状态,同步的动作 称为命令传播
- master将接收到的数据变更命令发送给slave,slave接收命令后执行命令
命令传播阶段的部分复制
- 命令传播阶段出现了断网现象
- 网络闪断闪连 忽略
- 短时间网络中断 部分复制
- 长时间网络中断 全量复制
- 部分复制的三个核心要素
- 服务器的运行 id(run id),标识
- 主服务器的复制积压缓冲区,队列,先进先出
- 主从服务器的复制偏移量,中断的情况下可以恢复
服务器运行ID(runid)
- 概念:服务器运行ID是每一台服务器每次运行的身份识别码,一台服务器多次运行可以生成多个运行id
- 组成:运行id由40位字符组成,是一个随机的十六进制字符 例如:fdc9ff13b9bbaab28db42b3d50f852bb5e3fcdce
- 作用:运行id被用于在服务器间进行传输,识别身份 如果想两次操作均对同一台服务器进行,必须每次操作携带对应的运行id,用于对方识别
- 实现方式:运行id在每台服务器启动时自动生成的,master在首次连接slave时,会将自己的运行ID发送给slave, slave保存此ID,通过info Server命令,可以查看节点的runid
复制缓冲区
概念:复制缓冲区,又名复制积压缓冲区,是一个先进先出(FIFO)的队列,用于存储服务器执行过的命令,每次传播命 令,master都会将传播的命令记录下来,并存储在复制缓冲区
1. 复制缓冲区默认数据存储空间大小是1M
2. 当入队元素的数量大于队列长度时,最先入队的元素会被弹出,而新元素会被放入队列
作用:用于保存master收到的所有指令(仅影响数据变更的指令,例如set,select)
数据来源:当master接收到主客户端的指令时,除了将指令执行,会将该指令存储到缓冲区中
复制缓冲区内部工作原理
组成:
偏移量
- 字节值
工作原理:
- 通过offset区分不同的slave当前数据传播的差异
- master记录已发送的信息对应的offset
- slave记录已接收的信息对应的offset
主从服务器复制偏移量(offset)
概念:一个数字,描述复制缓冲区中的指令字节位置
分类:
1. master复制偏移量:记录发送给所有slave的指令字节对应的位置(多个)
2. slave复制偏移量:记录slave接收master发送过来的指令字节对应的位置(一个)
作用:同步信息,比对master与slave的差异,当slave断线后,恢复数据使用
数据来源:
1. master端:发送一次记录一次
2. slave端:接收一次记录一次
数据同步+命令传播阶段工作流程
2.2.2 心跳机制
1. 进入命令传播阶段候,master与slave间需要进行信息交换,使用心跳机制进行维护,实现双方连接保持在线
2. master心跳:
1. 内部指令:PING
2. 周期:由repl-ping-slave-period决定,默认10秒
3. 作用:判断slave是否在线
4. 查询:INFO replication 获取slave最后一次连接时间间隔,lag项维持在0或1视为正常
3. slave心跳任务:
1. 内部指令:REPLCONF ACK {offset}
2. 周期:1秒
3. 作用1:汇报slave自己的复制偏移量,获取最新的数据变更指令
4. 作用2:判断master是否在线
心跳阶段注意事项
当slave多数掉线,或延迟过高时,master为保障数据稳定性,将拒绝所有信息同步操作
1
2
3
4min-slaves-to-write 2
min-slaves-max-lag 8
slave数量少于2个,或者所有slave的延迟都大于等于8秒时,强制关闭master写功能,停止数据同步slave数量由slave发送REPLCONF ACK命令做确认
slave延迟由slave发送REPLCONF ACK命令做确认
2.2.5 主从复制工作流程(完整)
2.3 主从复制常见问题
2.3.1 频繁的全量复制(1)
伴随着系统的运行,master的数据量会越来越大,一旦master重启,runid将发生变化,会导致全部slave的全量复制操作
- 内部优化调整方案:
- master内部创建master_replid变量,使用runid相同的策略生成,长度41位,并发送给所有slave
- 在master关闭时执行命令 shutdown save,进行RDB持久化,将runid与offset保存到RDB文件中
- repl-id repl-offset
- 通过redis-check-rdb命令可以查看该信息
- master重启后加载RDB文件,恢复数据
- 重启后,将RDB文件中保存的repl-id与repl-offset加载到内存中
- master_repl_id = repl master_repl_offset = repl-offset
- 通过info命令可以查看该信息
- 重启后,将RDB文件中保存的repl-id与repl-offset加载到内存中
- 作用:本机保存上次runid,重启后恢复该值,使所有slave认为还是之前的master
2.3.2 频繁的全量复制(2)
问题现象:网络环境不佳,出现网络中断,slave不提供服务
问题原因:复制缓冲区过小,断网后slave的offset越界,触发全量复制
最终结果:slave反复进行全量复制
解决方案:修改复制缓冲区大小
1
repl-backlog-size ?mb
建议设置如下:
- 测算从master到slave的重连平均时长second
- 获取master平均每秒产生写命令数据总量write_size_per_second
- 最优复制缓冲区空间 = 2 * second * write_size_per_second
2.3.3 频繁的网络中断(1)
问题现象:master的CPU占用过高 或 slave频繁断开连接
问题原因
- slave每1秒发送REPLCONF ACK命令到master
- 当slave接到了慢查询时(keys * ,hgetall等),会大量占用CPU性能
- master每1秒调用复制定时函数replicationCron(),比对slave发现长时间没有进行响应
最终结果:master各种资源(输出缓冲区、带宽、连接等)被严重占用
解决方案:通过设置合理的超时时间,确认是否释放slave
1
2
3
4repl-timeout second
该参数定义了超时时间的阈值(默认60秒),超过该值,释放slave
2.3.4 频繁的网络中断(2)
问题现象:slave与master连接断开
问题原因
- master发送ping指令频度较低
- master设定超时时间较短
- ping指令在网络中存在丢包
解决方案:提高ping指令发送的频度
1
2repl-ping-slave-period seconds
超时时间repl-time的时间至少是ping指令频度的5到10倍,否则slave很容易判定超时
2.3.5 数据不一致
问题现象:多个slave获取相同数据不同步
问题原因:网络信息不同步,数据发送有延迟
解决方案
优化主从间的网络环境,通常放置在同一个机房部署,如使用阿里云等云服务器时要注意此现象
监控主从节点延迟(通过offset)判断,如果slave延迟过大,暂时屏蔽程序对该slave的数据访问
1
2slave-serve-stale-data yes|no
开启后仅响应info、slaveof等少数命令(慎用,除非对数据一致性要求很高)
3. 哨兵模式
3.1 哨兵简介
主机“宕机”
- 关闭master和所有slave
- 找一个slave作为master
- 修改其他slave的配置,连接新的主
- 启动新的master与slave
- 全量复制N+部分复制N
- 关闭期间的数据服务谁来承接?
- 找一个主?怎么找法?
- 修改配置后,原始的主恢复了怎么办?
3.1.1 哨兵概念
哨兵(sentinel) 是一个分布式系统,用于对主从结构中的每台服务器进行监控,当出现故障时通过投票机制选择新的master并 将所有slave连接到新的master。
3.1.2 哨兵作用
- 监控
- 不断的检查master和slave是否正常运行
- master存活检测、master与slave运行情况检测
- 通知(提醒):当被监控的服务器出现问题时,向其他(哨兵间,客户端)发送通知
- 自动故障转移:断开master与slave连接,选取一个slave作为master,将其他slave连接新的master,并告知客户端新的服 务器地址
注意:哨兵也是一台redis服务器,只是不提供数据相关服务,通常哨兵的数量配置为单数
3.2 启用哨兵
配置哨兵:
- 配置一拖二的主从结构
- 配置三个哨兵(配置相同,端口不同),参看sentinel.conf
- 启动哨兵
1 | redis-sentinel filename |
设置哨兵监听的主服务器信息, sentinel_number表示参与投票的哨兵数量
1
sentinel monitor master_name master_host master_port sentinel_number
设置判定服务器宕机时长,该设置控制是否进行主从切换
1 | sentinel down-after-milliseconds master_name million_seconds |
3.设置故障切换的最大超时时长
1 | sentinel failover-timeout master_name million_seconds |
设置主从切换后,同时进行数据同步的slave数量,数值越大,要求网络资源越高,数值越小,同步时间越长
1
sentinel parallel-syncs master_name sync_slave_number
3.3 哨兵工作原理
哨兵在进行主从切换过程中经历三个阶段
- 监控
- 通知
- 故障转移
3.3.1 监控
用于同步各个节点的状态信息
1. 获取各个sentinel的状态(是否在线)
2. 获取master的状态
1. master属性
1. runid
2. role:master
2. 各个slave的详细信息
3. 获取所有slave的状态(根据master中的slave信息)
1. slave属性
1. runid
2. role:slave
3. master_host、master_port
4. offset
5. ...
3.3.2 通知
3.3.3 故障转移
服务器列表中挑选备选master:
1.不在线的
2. 响应慢的
3. 与原master断开时间久的
4. 优先原则
1. 优先级
2. offset 最大
3. runid (生成策略 和时间有关系) 最小
发送指令( sentinel )
- 向新的master发送slaveof no one
- 向其他slave发送slaveof 新masterIP端口
总结:
1. 发现问题,主观下线与客观下线
2. 竞选负责人
3. 优选新master
4. 新master上任,其他slave切换master,原master作为slave故障恢复后连接
3.3.4 主观下线
3.3.5 客观下线
4. Cluster集群
现状问题:
业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峰值瓶颈
- redis提供的服务OPS可以达到10万/秒,当前业务OPS已经达到10万/秒
- 内存单机容量达到256G,当前业务需求内存容量1T
- 使用集群的方式可以快速解决上述问题
4.1 集群简介
集群就是使用网络将若干台计算机联通起来,并提供统一的管理方式,使其对外呈现单机的服务效果
集群作用:
1. 分散单台服务器的访问压力,实现负载均衡
2. 分散单台服务器的存储压力,实现可扩展性
3. 降低单台服务器宕机带来的业务灾难
4.2 Cluster集群结构设计
数据存储设计
haha,hash值(crc16(key))% 16384,
- 通过算法设计,计算出key应该保存的位置
- 将所有的存储空间计划切割成16384份,每台主机保存一部分
- 注意:每份代表的是一个存储空间,不是一个key的保存空间
- 将key按照计算出的结果放到对应的存储空间
增强其可扩展性
slot
集群内部通讯设计
- 各个数据库相互通信,保存各个库中槽的编号数据
- 一次命中,直接返回
- 一次未命中,告知具体位置
4.3 Cluster集群结构搭建
搭建方式
1. 配置服务器(3主3从)
2. 建立通信(Meet)
3. 分槽(Slot)
4. 搭建主从(master-slave)
Cluster配置:
是否启用cluster,加入cluster节点
1
cluster-enabled yes|no
cluster配置文件名,该文件属于自动生成,仅用于快速查找文件并查询文件内容
1
cluster-config-file filename
节点服务响应超时时间,用于判定该节点是否下线或切换为从节点
1
cluster-node-timeout milliseconds
master连接的slave最小数量
1 | cluster-migration-barrier min_slave_number |
Cluster节点操作命令:
查看集群节点信息
1
cluster nodes
更改slave指向新的master
1
cluster replicate master-id
发现一个新节点,新增master
1
2cluster meet ip:port
忽略一个没有solt的节点
1
cluster forget server_id
手动故障转移
1
cluster failover
redis-cli命令
创建集群
1
2
3redis-cli –-cluster create masterhost1:masterport1 masterhost2:masterport2
masterhost3:masterport3 [masterhostn:masterportn …] slavehost1:slaveport1
slavehost2:slaveport2 slavehost3:slaveport3 ––cluster-replicas nmaster与slave的数量要匹配,一个master对应n个slave,由最后的参数n决定
master与slave的匹配顺序为第一个master与前n个slave分为一组,形成主从结构
添加master到当前集群中,连接时可以指定任意现有节点地址与端口
1
redis-cli --cluster add-node new-master-host:new-master-port now-host:now-port
添加slave
1
2redis-cli --cluster add-node new-slave-host:new-slave-port
master-host:master-port --cluster-slave --cluster-master-id masterid删除节点,如果删除的节点是master,必须保障其中没有槽slot
1
redis-cli --cluster del-node del-slave-host:del-slave-port del-slave-id
重新分槽,分槽是从具有槽的master中划分一部分给其他master,过程中不创建新的槽
1
redis-cli --cluster reshard new-master-host:new-master:port --cluster-from srcmaster-id1, src-master-id2, src-master-idn --cluster-to target-master-id --cluster-slots slots
将需要参与分槽的所有masterid不分先后顺序添加到参数中,使用,分隔
指定目标得到的槽的数量,所有的槽将平均从每个来源的master处获取
重新分配槽,从具有槽的master中分配指定数量的槽到另一个master中,常用于清空指定master中的槽
1
redis-cli --cluster reshard src-master-host:src-master-port --cluster-from srcmaster-id --cluster-to target-master-id --cluster-slots slots --cluster-yes
5. 企业级解决方案
5.1 缓存预热
问题: “宕机”,服务器启动后迅速宕机
问题排查:
- 请求数量较高
- 主从之间数据吞吐量较大,数据同步操作频度较高
解决方案:
前置准备工作:
1. 日常例行统计数据访问记录,统计访问频度较高的热点数据
2. 利用LRU数据删除策略,构建数据留存队列,例如:storm与kafka配合
准备工作:
- 将统计结果中的数据分类,根据级别,redis优先加载级别较高的热点数据
- 利用分布式多服务器同时进行数据读取,提速数据加载过程
- 热点数据主从同时预热
实施:
1. 使用脚本程序固定触发数据预热过程
2. 如果条件允许,使用了CDN(内容分发网络),效果会更好
缓存预热就是系统启动前,提前将相关的缓存数据直接加载到缓存系统。避免在用户请求的时候,先查询数据库,然后再将数 据缓存的问题!用户直接查询事先被预热的缓存数据!
5.2 缓存雪崩
数据库服务器崩溃(1)
- 系统平稳运行过程中,忽然数据库连接量激增
- 应用服务器无法及时处理请求
- 大量408,500错误页面出现
- 客户反复刷新页面获取数据
- 数据库崩溃
- 应用服务器崩溃
- 重启应用服务器无效
- Redis服务器崩溃
- Redis集群崩溃
- 重启数据库后再次被瞬间流量放倒
问题排查:
1.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,缓存中较多的key集中过期
2. 此周期内请求访问过期的数据,redis未命中,redis向数据库获取数据
3. 数据库同时接收到大量的请求无法及时处理
4. Redis大量请求被积压,开始出现超时现象
5. 数据库流量激增,数据库崩溃
6. 重启后仍然面对缓存中无数据可用
7. Redis服务器资源被严重占用,Redis服务器崩溃
8. Redis集群呈现崩塌,集群瓦解
9. 应用服务器无法及时得到数据响应请求,来自客户端的请求数量越来越多,应用服务器崩溃
10. 应用服务器,redis,数据库全部重启,效果不理想
问题分析:
1. 短时间范围内
2. 大量key集中过期
解决方案(道):
- 更多的页面静态化处理
- 构建多级缓存架构 Nginx缓存+redis缓存+ehcache缓存
- 检测Mysql严重耗时业务进行优化 ,对数据库的瓶颈排查:例如超时查询、耗时较高事务等
- 灾难预警机制
- 监控redis服务器性能指标
- CPU占用、CPU使用率
- 内存容量
- 查询平均响应时间
- 线程数
- 监控redis服务器性能指标
- 限流、降级
- 短时间范围内牺牲一些客户体验,限制一部分请求访问,降低应用服务器压力,待业务低速运转后再逐步放开访问
解决方案(术):
- LRU与LFU切换
- 数据有效期策略调整
- 根据业务数据有效期进行分类错峰,A类90分钟,B类80分钟,C类70分钟
- 过期时间使用固定时间+随机值的形式,稀释集中到期的key的数量
- 超热数据使用永久key
- 定期维护(自动+人工),对即将过期数据做访问量分析,确认是否延时,配合访问量统计,做热点数据的延时
- 加锁, 慎用!
缓存雪崩就是瞬间过期数据量太大,导致对数据库服务器造成压力。如能够有效避免过期时间集中,可以有效解决雪崩现象的 出现(约40%),配合其他策略一起使用,并监控服务器的运行数据,根据运行记录做快速调整。
5.3 缓存击穿
数据库服务器崩溃(2):
- 系统平稳运行过程中
- 数据库连接量瞬间激增
- Redis服务器无大量key过期
- Redis内存平稳,无波动
- Redis服务器CPU正常
- 数据库崩溃
问题排查:
- Redis中某个key过期,该key访问量巨大
- 多个数据请求从服务器直接压到Redis后,均未命中
- Redis在短时间内发起了大量对数据库中同一数据的访问
问题分析:
1. 单个key高热数据
2. key过期
解决方案(术):
- 预先设定
- 以电商为例,每个商家根据店铺等级,指定若干款主打商品,在购物节期间,加大此类信息key的过期时长 注意:购物节不仅仅指当天,以及后续若干天,访问峰值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
- 现场调整
- 监控访问量,对自然流量激增的数据延长过期时间或设置为永久性key
- 后台刷新数据
- 启动定时任务,高峰期来临之前,刷新数据有效期,确保不丢失
- 二级缓存
- 设置不同的失效时间,保障不会被同时淘汰就行
- 加锁
- 分布式锁,防止被击穿,但是要注意也是性能瓶颈,慎重!
缓存击穿就是单个高热数据过期的瞬间,数据访问量较大,未命中redis后,发起了大量对同一数据的数据库访问,导致对数 据库服务器造成压力。应对策略应该在业务数据分析与预防方面进行,配合运行监控测试与即时调整策略,毕竟单个key的过 期监控难度较高,配合雪崩处理策略即可。
5.4 缓存穿透
数据库服务器崩溃(3):
- 系统平稳运行过程中
- 应用服务器流量随时间增量较大
- Redis服务器命中率随时间逐步降低
- Redis内存平稳,内存无压力
- . Redis服务器CPU占用激增
- 数据库服务器压力激增
- 数据库崩溃
问题排查:
- Redis中大面积出现未命中
- 出现非正常URL访问
问题分析:
- 获取的数据在数据库中也不存在,数据库查询未得到对应数据
- Redis获取到null数据未进行持久化,直接返回
- 下次此类数据到达重复上述过程
- 出现黑客攻击服务器
解决方案(术):
缓存null
- 对查询结果为null的数据进行缓存(长期使用,定期清理),设定短时限,例如30-60秒,最高5分钟
白名单策略
- 提前预热各种分类数据id对应的bitmaps,id作为bitmaps的offset,相当于设置了数据白名单。当加载正常数据时 放行,加载异常数据时直接拦截(效率偏低)
- 使用布隆过滤器(有关布隆过滤器的命中问题对当前状况可以忽略)
实施监控
实时监控redis命中率(业务正常范围时,通常会有一个波动值)与null数据的占比
- 非活动时段波动:通常检测3-5倍,超过5倍纳入重点排查对象
- 活动时段波动:通常检测10-50倍,超过50倍纳入重点排查对象
根据倍数不同,启动不同的排查流程。然后使用黑名单进行防控(运营)
key加密
- 问题出现后,临时启动防灾业务key,对key进行业务层传输加密服务,设定校验程序,过来的key校验 例如每天随机分配60个加密串,挑选2到3个,混淆到页面数据id中,发现访问key不满足规则,驳回数据访问
布隆过滤器: redis bitmap
缓存穿透访问了不存在的数据,跳过了合法数据的redis数据缓存阶段,每次访问数据库,导致对数据库服务器造成压力。通 常此类数据的出现量是一个较低的值,当出现此类情况以毒攻毒,并及时报警。应对策略应该在临时预案防范方面多做文章。 无论是黑名单还是白名单,都是对整体系统的压力,警报解除后尽快移除。
5.5 性能指标监控
监控指标:
- 性能指标:Performance
- 内存指标:Memory
- 基本活动指标:Basic_activity
- 持久性指标:Persistence
- 错误指标:Error
监控指标——性能指标(Performance)
响应请求的平均时间
1
latency
平均每秒处理请求总数量
1
instantaneous_ops_per_sec
缓存查询命中率(通过查询总次数与查询得到非nil数据总次数计算而来)
1 | hit_rate(calculated) |
监控指标——内存指标(Memory)
当前内存使用量
1
used_memory
内存碎片率(关系到是否进行碎片整理)
1
mem_fragmentation_ratio
为避免内存溢出删除的key的总数量
1
evicted_keys
基于阻塞操作(BLPOP等)影响的客户端数量
1
blocked_clients
监控指标——基础活动指标(Basic_activity)
当前客户端连接总数
1
connected_clients
当前连接slave总数
1
connected_slaves
最后一次主从信息交换距现在的秒数
1
master_last_io_seconds_ago
key的总数
1
keyspace
监控指标——持久化指标(Persistence)
被拒绝连接的客户端总数(基于达到最大连接值的因素)
1
2rejected_connections
key未命中的总次数
1
keyspace_misses
主从断开的秒数
1
2master_link_down_since_seconds
监控方式
- 工具
- Cloud Insight Redis
- Prometheus
- Redis-stat
- Redis-faina
- RedisLive
- zabbix
- 命令
- benchmark
- redis-cli
- monitor
- slowlog
benchmark
测试当前服务器的并发性能
1
redis-benchmark [-h ] [-p ] [-c ] [-n <requests]> [-k ]
范例1:50个连接,10000次请求对应的性能
1
redis-benchmark
范例2:100个连接,5000次请求对应的性能
1
redis-benchmark -c 100 -n 5000
monitor
启动服务器调试信息
1
monitor
slowlog
获取慢查询日志
1
slowlog [operator]
1. get :获取慢查询日志信息 2. len :获取慢查询日志条目数 3. reset :重置慢查询日志
相关配置
1
2slowlog-log-slower-than 1000 #设置慢查询的时间下线,单位:微妙
slowlog-max-len 100 #设置慢查询命令对应的日志显示长度,单位:命令数